台灣設計教父與恒庐美洋携手為杭州打造专属艺術禮品
南山墓钟余音未散,柳浪初啼風雨沧海。3月3日下战书,享誉國际設計界的儒雅設計大家石大宇,作為杭州恒庐美洋文創艺術禮物的互助火伴,表态西湖边的恒庐美術馆,為恒庐美洋文創艺術禮物展厅开幕,同時推出其與恒庐美洋互助且专為杭州开辟的文創艺術禮物。用現实的举措做有庄严的設計
恒庐美洋創意总监杨少宇暗示,从他们决议进入文創禮操行業,“怀正人雅量守一方净土”就是他们对峙的标的目的。石大宇作為設計界的权势巨子人士,有着属于他的独到设法。
不少人認為設計和艺術是同等的,但石大宇認為他们有重合的处所,也有着本色的區分。艺術是自觉性的創作,艺術家會提出问題和设法,凡是不必要给谜底。可是設計師是被動式的創作,他降血壓藥,们不但必要探究、阐發问題,還必需解决它,由于設計不是為了知足小我的創作愿望,是肩负着贸易需乞降社會责任,這是做設計的条件。
“越民族越國际!”石大宇有13年的的海外糊口履历,14年與欧洲商業設計物件的实战履历,但他夸大他不是ABC(American Born Chinese诞生于美國的华裔),他是在接管中國文化的根本上承受着西方文化的打击。在回國后他又重返中國文化,在继续吸取和比拟下,他愈加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美。石大宇很赏识恒庐美洋的創作理念:居心畏敬傳统致力文化原創。
“中國今世設計真正要有话語权,必需跟本身的文化有瓜葛,設計師要用現实的举措做有庄严的設計。這麼美的民族,咱们應當要替這个民族做更多的工具。”因而,他有了建立“竹钻研設計中間”的设法。
一把竹椅承载的环保空想
一把“椅正人”、一把“椅琴剑”斩获了2010德國红点設計奖及台創“金点設計标章”,石大宇的作品讓世界颔首承認了华人設計。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風吹细细香。”竹子,幽静淡雅,意味着生命的弹力與刚毅,代表幸福和精力的真谛。石大宇将代表夸姣的竹子與他终生要搏斗的环保公益奇迹连系在了一块兒。
石大宇夸大,21世纪因為地球的暖化,环保酿成一个首要的课題。几千年来,分歧期間的人对竹都有本身的见解和思虑,对中國人而言竹钻研不是纯真的、冷冰冰的质料阐發,在华人心目中竹文化的美是可以代表中國民族的道德和情操的;且竹是减碳、排氧、水土连结的妙手,具备很高经济效益,在台灣和大陆都有足够质地杰出的竹子;用竹子取代木甲等材质,在設計上所表現的傳统工艺更包含的中國的伶俐。
今朝,石大宇正在筹辦建立“竹钻研設計中間”的观点,但愿经由過程設計讓更多的人利用它,以此更好地傳承竹文化,為大陆和台肩周炎,湾的竹财產带来夸姣的将来,讓情况庇护發生良性轮回,為环保奇迹尽微薄之力。
設計是长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甚麼是好的設計?石大宇做了个比方:好的笑话,讓人听了,立马懂了并且笑了。一个好的設計也是如斯,人一看就可以大白赏识和喜好,這就乐成隔熱紙 ,了。
石大宇第四次来到杭州,他已被這个烟雨蒙蒙的都會完全吸引了。我问他,你會為這个都會做怎麼的設計?他说,“設計是长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艺術和設計寻求的是真、善、美,設計是从大天然中获得开导,被震動的一刹時长出来的,它可所以一片叶子的纹路,也能够是某只虫豸同党上的经脉。
若是给杭州做禮物設計,他必需察看杭州的蛛丝马迹。他感觉能代表杭州的不但仅是雷峰塔、三潭印月,也是雷锋塔下的一块石砖,水池里的一条鲤鱼,花丛中的一片花瓣,挂在凉亭的一幅楹联等,這些是杭州的基因。石大宇喜好和天然打交道,他喜好的杭州不但有
荷花,另有更多大天然带给他的灵感和創意。
2011年,恒庐美洋携吴山明、卢坤峰、童中焘、曾宓、何水法五位海内闻名艺術家,交融石大宇的匠心巧作,為杭州定制开辟設計文化創意陶瓷、竹制艺術禮物,每款限量建造100套。2012年,石大宇将继续與恒庐美洋互助,就杭州、西湖等題材,连系世界级的审美及艺術,推出其他系列的文化艺術禮物,讓杭州真正走向世界,讓世界真正熟悉杭州之美!
石大宇简介:
石大宇1964生于台北、本籍重庆,美籍华人。被誉為“台灣設計界的創意教父”,他設計的竹椅在欧洲市场一把能賣5000欧元,大S、小S、蔡康永等明星都是他忠厚的粉丝级客户,赖声川、王伟忠、德國設計大家康斯坦丁都是他的至好老友。
石大宇1989结業于闻名的美國纽约時尚設計學院(FIT),同年进入Jose Hess Inc。(美國纽约)珠寶公司专任設計師。1993进入世界最顶级的“钻石之王”- Harry Winston Inc。(美國纽约)顶级珠寶公司任主設計師,為世界多家皇室供给御用珠寶、用具的定制設計,也是至今為止独一进入Harry Winston任职的华人設計師。1996他返回台灣建立Dragonfly Gallery清庭艺術設計中間,同時担當台灣行政院/文化扶植委員會专地板裝潢,項委員。其作品积年夺很多項德國红点、IF等全场大奖,更成為首个得到被誉為珠寶設計奥斯卡——“戴比尔斯”全世界設計大奖的华人設計師,成為國际艺術設計界的“华人之光”。
(记者 杨倩竺美人)
頁:
[1]